大姜是浅根性作物,在扶垄培土时,不小心伤了根,影响了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导致叶片干尖、黄梢,甚至严重的植株萎蔫。
一、发生原因1施肥不合理底肥中施用了没有充分发酵腐熟的圈粪等有机肥。6~7月份正是高温季节,地温高,有机肥开始在土壤中慢慢发酵,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伤害大姜根系的毛细根,降低了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造成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足以满足叶片蒸腾散失的水分,导致叶片发黄、干尖、卷叶等现象的发生。
2土壤盐渍化造成姜的生长生理障碍。土壤盐化的主要原因是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盐渍化也能导致元素之间相互影响,限制了部分中微量元素的吸收。
姜芽出土后,好多种植户急于求成,过早追施大量化肥,而此时正是大姜新生根系吸收化肥能力弱,对化肥极为敏感,很容易烧根,导致黄叶、卷叶、干尖等。
3地下害虫危害地下害虫危害时期可以贯穿于生姜的整个生长期,前期发病,可引起生姜卷叶病,中期发病,可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矮小。根结线虫发生,可用淡紫拟清霉进行防治,亩用至克,效果显著。
4土壤酸化中性土壤适于姜的生长,以pH值7.0~7.4最适宜。
当土壤的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根系如同泡在了‘醋缸’里。土壤酸化抑制根系发育:土壤酸化可加重土壤板结,使根系伸展困难,发根力弱,缓苗困难,容易形成老小树,老僵苗,根系发育不良吸收功能降低,长势弱,产量降低。
5病害(1)姜叶枯病。叶片受害后,首先在病部产生黄褐色枯斑,然后逐渐向整个叶面扩展,严重时叶片变褐、枯萎。病部常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座。
(2)姜斑点病。染病叶片首先出现黄白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大小约2-5毫米。潮湿时病斑上长出许多分散的黑色小粒点,即分生孢子器。干燥时病部开裂或穿孔,若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部分或全部干枯。
(3)姜炭疽病。染病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湿润状的退绿病斑,后期互相联结成不规则形大斑,严重时可使叶片干枯。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略粗糙的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该病亦可危害茎和叶梢,在茎和叶梢上形成短条形病斑,亦长有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可使叶片下垂,但仍保持绿色。
(4)姜眼斑病。首先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小点,后扩为梭形,形似眼睛,故称眼斑病。病斑呈灰白色,边缘褐色较浅,病斑大小为5-10毫米×3-4毫米,病部四周黄晕明显或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暗灰色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防治措施01多施用微生物菌肥做底肥,根据实际情况施用底肥动力王,增强土壤有机质,土壤疏松通透,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粪便经高温腐熟发酵后,虫卵、草籽、和有害菌均被杀死,养分更易被作物吸收,单纯使用复合肥,容易改变土壤中酸碱度,施肥过多极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偏酸或偏碱,烧苗烧根现象极易发生。
02出苗后,结合第一次浇水,随水冲施重茬,或者亿微生物菌肥,养分极易被作物吸收,更能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
03在姜的三叉股时,亩用开根抗腐宁一桶或菌剂,可起到防治土传病害、死棵烂根等现象的发生,极大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04对于现在已经出现扭曲卷叶的‘僵苗’地块,可随水冲施或喷雾普生素,每隔3—5天一次,可极大改善干尖、扭曲卷叶情况。
05病害防治,生姜叶部病害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⑴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避免偏施或过施氮肥。适量浇水,及时中耕培土,及时清除杂草,降低田间湿度。
⑵重病地可实行轮作,最好与禾本科或豆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⑶秋冬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田间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
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化学药剂防治,可选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铜制剂,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倍液,隔7-8天喷1次,连喷3-4次。注意以上农药应轮换使用。
文章及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或其他平台,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侵犯您的权益请主动联系本平台,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版权人意见删除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