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掌握种植生姜的时间和方法,学会使用管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生姜是一种常见的家庭食品,营养成分非常丰富。病虫害对生姜生产危害特别大,每发生一次都会给生姜生产者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需要生产者采用科学技术,提高生姜产量和品质,促进生姜产业绿色发展。因此,笔者对生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高效的生姜栽培方法,包括姜种处理、划芽、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姜种处理播种前35d将姜从姜窖中取出,用水冲洗干净,掰成80~g的姜块。为防种子携带病菌虫卵,可用25%噻虫·咯·霜灵悬浮液倍液浸种5min,以起到杀菌、防虫的作用。消毒、晾晒后的姜种装袋或装箱,放到催芽室内。二、划芽播种前进行一次划芽,剔除褐变、腐烂、有机械损伤的姜芽和细小弱芽,每个姜块只保留1个壮芽,其余姜芽全部掰除。在划芽的同时将大芽和小芽分开不同的姜框放置,播种时先播大芽、壮芽,如果姜芽数量充足则不播小芽、弱芽,大小芽分开播种,以便出苗整齐,生长一致。三、播种地温稳定在15℃,10cm即可播种。种植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时,生姜种子沿沟播撒,株距18~20cm,栽植密度70~株/hm2,栽植量~kg/hm2。播种后,应及时覆盖土壤,厚度为4~5cm。生姜播种温度低,为避免生姜种子冻坏,播种后应立即扣落,并及时灌溉。在拱棚中,每4排建一个拱棚,每1.2米插4米长的竹片。在小拱棚文化中,每2排建一个拱棚,每0.8m插2m长的竹片,用0.35mm厚的浅蓝色或白色的棚膜覆盖,四周用泥土压实。四、田间管理1、追肥生姜需要大量的氮。当氮量充足时,生姜叶片肥大,叶色暗,生长旺盛,光合产物较多,产量高。若缺氮,植株短、叶薄、叶黄,生长势减弱,分枝少,产量低。但若缺氮,则易旺盛生长,病情加重。配足基肥,还需多次追肥。出苗均匀,苗高30cm,追施强苗肥。用0.5%~1%浓度的尿素混合成膏体。种肥以氮肥为主,用量增加。雨季以速效肥料为主,以N-P-K肥料为主。尿素用量一般为20~25kg/m2;硫酸钾20~25kg/m2。在种植行均匀施过磷酸钙10~15kg/m2,培植土壤。9月初补肥,根茎旺盛,为促进块茎增大,防止早衰,补肥1次。以复合肥为主,30~40kg/m2。2、温度和湿度管理生姜在生长过程中,温度和湿度对其影响很大,生姜是耐湿而不耐涝,耐温而不耐热,耐冷,如果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那么很容易发病。就温度而言,虽然姜有一定的耐热性,但过高的温度仍将影响正常生长。对湿度有相对较高的要求种植过程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过多或过少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农民做好种植管理,控制生姜田的水分和温度,尤其不要再浇灌或雨后泛滥,否则容易发生各种土传病害。3、光照管理为了提高棚内的温度,幼苗在出苗前,可以使用透光性好的无滴漏膜,遇雨雪天气及时清洗棚膜,保持膜面清洁,增加透光率。新挖的姜苗怕太阳。如果白天的阳光很强烈,你可以在棚膜上喷洒冷却剂来遮荫和降温。4月下旬、5月上旬气温升高时,应及时设置遮阳网,为生姜苗遮阳。设置宽度为60-65cm、遮阳率为40%的遮阳网作为网障,固定在木桩上。遮阳网的两行间距应为20cm,以方便光线穿透。五、病虫害防治1、茎腐病茎腐病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下旬前后为发病高峰期。为了防止茎腐病,在出苗后和脱落前,喷洒25%嘧霉胺悬浮液1mL/hm2+6.25%精恶灵氟二恶腈1mL/hm2。喷洒后6~7天,连续使用3~4次。2、炭疽病炭疽病通常在7月下旬开始,在8月至9月间达到高峰。发病时可采用水分散颗粒防治,7~10天一次,连续2~3次。3、斑点病斑点病一般在8月出现,8月至9月为发病高峰。早期给予40%硝唑可湿性粉剂或30%苯醚甲康唑丙唑乳剂,每7~10d1次,连续2~3次。姜瘟病的发病时间一般在6月中旬,7-9月为发病高峰期。早期爆发的菌株及时去除,一旦发现,用46%氢氧化铜40%水分散颗粒倍溶液或含锌噻唑倍溶液处理穴及周围植物,全场用46%氢氧化铜40%水分散颗粒倍溶液或含锌噻唑倍液体喷雾控制,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4、姜螟生姜的主要害虫是姜螟。当幼虫咬伤植株时,应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液0倍溶液、5%甲基维菌素乳剂1倍溶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剂0倍溶液等喷洒在叶片上,并注意交替用药。生姜经过多年的栽培和发展,逐步探索出新的栽培和管理技术。然而,由于农户知识的缺乏和销售渠道的狭窄,制约了生姜产业的发展。生姜栽培阶段应注重科学的设施建设、合理的选种处置,结合科学的水肥灌溉和合理的移栽工作,通过创新技术研究确保栽培效益,以期为农户的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