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木通与通草品种及入药部位历史变异对《伤寒论》汤方中木通和通草的品种、入药部位之历史变异进行研究,使其名实相副,以利后者研读和对“经方”的继承、研究、开发和利用。方法:对历代中医药文献,从药用植物形态学及该药的实际药性功能,所用药物品种与主治疾病相协调,不能相互矛盾等进行考证。结果:《伤寒论》汤方中部分药物古今有别。结论:《伤寒论》)汤方中所用通草.应是现今木通科藤本植物木。《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的古代重要医药经典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年)。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经历代整理,其内容有一些为后人所增改,加之药物的历史变迁,其药物与汤方剂量均有值得研究的地方。经本草文献研究,考释部分药物,古今所用品种,名实有误。有药物在文中混用、误解、误载。加之《伤寒论》为经典,后人“不敢摘破”,造成后学者思维误区。特别是经方研究与临床验证之疑窦。通过对《伤寒论》汤方药物古今变异研究,正确解读《伤塞论》之精髓,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一、品种与名称历史考释木通与通草,一字之差,但其基原、性效与临床作用有别。通草为五加科木本植物,而木通则为木通科藤本植物,从植物形态学上就可区别。“木通,原名通草,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药性论)首先称之为木通。"后世《汤液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等均以木通为处方用名,其文字所述均为木通科植物木通。通草之名始载于《本经》。其原植物为木通科植木通。以通脱木为通草则始见于《本草拾遗》。《本草品汇精要》明确将五加科植物通草(通脱木和木通科植物木通分作四条记载。后世本草文献之木通与通草才名副其实。但临证处方和一些医药文献仍为混淆。李时珍将通草编目在草部,并释名木通。“有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并强调“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今分出。后世研究《伤寒论》汤方者多之,但对于其药物的历史变异不够重视,对古代中医药文献中的药物望名生义,往往造成临床不良反应或后果。对《伤寒论》汤方研究,对有历史变迁或名实不副的品种没有认真解读和翻译。二、木通与通草本草文献考释1.唐宋以前时期《神农本草经》云:“通草,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虽无详细植物形态描述,但可以判定为蔓生草本植物,其性效应是木通。《(吴普本草》谓通草:“一名丁翁,一名附支。神农、黄帝:辛。雷公:苦。生石城山谷,叶菁,蔓延。止汗,自正月采。”植物形态描述简单,但可以肯定该物品种为蔓生草本植物。唐《新修本草》谓:“此物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穰白,食之甘美。从植物形态描述即现今木通科藤本植物木通科藤本植物木通。综上所述,唐宋以前本草文献所载通草应为木通科植物木通无疑。古方木通、通草临证应用《伤寒论》及唐宋时期中医药文献所载汤方用药,基本沿袭《本经》所收载药物品种用名。如《备急千金方》记载的治疗忽暴嗽失声、语不出之杏仁煎方(杏仁、蜜、砂糖、桑根皮、通草、贝母、紫苑、五味子);通音膏方(五味子、通草、款冬花、人参、细辛、桂心、青竹皮、葛蒲、酥、大枣、白蜜、杏仁、姜汁)。所用通草,应是木通科植物木通。另外,《太平圣惠方》所收载的木通散,《小儿药证直决》收载的导赤散亦是如此。《伤寒论》是一部闻述各种外感疾病和杂病辨证论治的要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其方世誉为“经方”,世人“不敢摘破”而沿袭至今。《伤寒论》收方首,共选用《本经》药物84味,交又用于各个汤方中。后人研究其汤方药物时,未注意药物品种名实的历史性。实枣),本方养血散寒,温经通脉。全方为温经散寒,使两血通脉;主治寒伤厥阴,血脉凝滞,手足厥寒,吾谈若白,脉沉细或脉细欲绝者。通草在其方中,通行血脉。方中通草能协助诸药通行血脉。血脉流通,寒邪得散、阳气畅行于四肢而手足自温,脉象自和。如用现今五加科通脱木通草,其功不能奏其效,只有木通才有其能。同理,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芍药、甘草、通草、大枣、桂枝、细辛、生姜、吴茱萸)之通,取其活血祛瘀之义,应是木通科木通才有其理。四、小结无论从本草文献药物品种的历史变异考证,还是从《伤寒论》汤方中药物的实际功能与所治疾病相适应情况来看,其通草均应为现今之木通科木通。对古代中医文献中的药物不能望名生义,一定要注意药物品种的历史变迁,进行认真解读和翻译。临床中药品种应名实相副,才能发挥其应用临床疗效。由于中药品种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变迁,直接关系到古代乃至现代医方的正确继承、研究和开发应用,以及该品种固有的临床疗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460.html